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位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脚下,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其境内金鸡山是中国历史名茶“霍山黄芽”的原产地,海拔1200多米,终年云雾缭绕,具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所产“金鸡山”牌霍山黄芽品质优异,与众不同。历史上有名的“金鸡神茶”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
每年的清明至谷雨前后,走进霍山县大化坪镇,镇上30余家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企业开始制茶。街道上到处是售卖鲜叶的茶农和收购的客商,热闹非凡,整个小镇都弥漫着春茶的清香。
近年来,霍山县供电公司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实施电网改造升级的同时,坚持开展“黄芽飘香 电力护航”特色服务,开通茶农茶企办电绿色通道,建立茶季用电大数据网络和“一户一策”服务跟踪机制;因地制宜,助企惠农,坚持讲好“茶电有缘”故事,为推动大别山区茶产业发展贡献电网力量。
用电难 茶乡致富步履艰
“进茶前检查好机器,保证每项数据正常后再加鲜叶。”4月18日,霍山县云雾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劲堂指导工人操作新的电制茶设备。刘劲堂以前在外地谋生,2010年决定回乡创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他从当地茶农手中流转、租用了220亩茶山,对土壤进行生态化改造,种植了多种茶树。大化坪镇还帮他请来了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养护都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鲜叶产量上去了,茶叶加工却遇到了问题。
“以前我们炒茶多用木柴或者炭火,不光用工成本高,而且温度不好控制,稍不注意,上百块一斤的鲜叶就会被炒糊。”回想着以前的无奈,刘劲堂唏嘘不已,“后来有了电制茶设备,但我们整个街道就3台变压器,根本带不动几十家茶厂和村民用电。厂里买了两台小点的机器,也只能利用夜间做茶,产量有限,而且人很疲劳,专用变压器成本又太高。”
“还有更头疼的事,像清明前后,经常打雷下雨,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晚上做茶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原来线路状况差,经常断电,一断电茶就坏了,老板损失惨重,我们也白忙活一场。”一旁正在往全自动杀青机里加鲜叶的师傅程仁松附和道。
刘劲堂口中的“用电难”问题,此前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并不少见,三市六县50万水电供区用电客户仍由地方小水电供电。受管理体制不顺和投资不足影响,电网年久失修,经常长时间停电,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电力足 绿水青山茶飘香
2019年年底,安徽省原水电供区电网业务和资产正式移交国家电网公司管理。霍山县供电公司三年累计完成电网投资6.22亿元,完成建设项目328个,让山区人民用上了“大网电”。该公司不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在大化坪镇增加8台变压器,为160千伏安及以下用电客户免费办理用电报装接入。茶叶加工企业纷纷购置了省时省力、产效高的全电制茶机。
“今年茶季来临前,我们使用无人机、红外测温仪等设备对山区供电线路开展巡视,及时处理安全隐患40余处,充分发挥‘村网共建’、政企联动优势,主动上门服务茶农、茶企,解决各类诉求。”国网安徽电力皖美(六安霍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李功勋介绍道。
如今,不光是茶商来大化坪镇买茶,该镇也成为很多游客组团游或者家庭游的好去处,镇上兴建了茶文化博物馆,有专业人员为游客讲解。很多特色茶民宿应运而生,游客们前来爬山、溯溪、踏青、品茗,还能亲身体验手工采茶、炒茶的乐趣。
“乡村振兴,产业是龙头,电力是支撑。我们还通过大力发展茶产业,利用核心产区优势,做优精品深加工,无论是农户还是茶企,以及民宿、酒店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截至目前,全镇已有生态茶园3.2万亩,年产茶叶约2000吨,总产值约4亿元。”大化坪镇镇长陶俊谈起茶产业带来的发展变化,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据统计,2023年,霍山县茶园面积20.64万亩,随着电制茶的推广应用,茶叶总产量达11870吨,同比增长8%,综合产值44.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全县5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全部用上了“放心电”。
凯发k8国际登录的友情链接